Medscape盘点

11

感染病领域的分子诊断学

这是一个热门领域,新检测和新数据始终层出不穷。分子检测还能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中心内以极高的准确性和速度检出致病原,在疾病暴发中对疾病和来源加以关联(如被李斯特菌污染的冰激凌),以及追踪产碳青霉烯酶革兰阴性杆菌传播途径。[详细]

艰难梭菌感染

2014年,美国有354000例病例和29000例艰难梭菌感染(CDI)所致死亡,费用约为12亿美元。因此,目前实施了高度优先措施以挽救生命。CDI目前为需上报告的疾病,并且未来存在超额发病率的医疗机构,将可能受到处罚。[详细]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美国CDC估计仅有约40%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了解自身状况,并且每年约有15000例死亡归咎于HCV感染。利用口服药物治疗8周的新疗法,可实现超过95%的治愈率。[详细]

粪便移植

粪便移植的重大贡献在于其代表了人类微生物组学的首次重要临床应用。捐献者接受结肠微生物组变化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肥胖)的广泛筛查;仅2.8%达到标准。捐献者每周提供3次样本,并通过49个州和6个县的医疗结构协议用于治疗。[详细]

HIV感染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目前,有很多药物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具有良好疗效,但何时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这一问题引发了争论。除美国之外,几乎所有组织均推荐,将ART限用于CD4计数<350细胞/μl的HIV感染者。这种差异促使开展一项名为START的大型临床试验。[详细]

社区获得性肺炎

既往假定肺炎链球菌为最常见致病菌,“不典型致病原”为第二常见致病菌。2015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表关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一项报告指出,肺炎链球菌仅占病例的5%,3种不典型致病原(肺炎衣原体、军团菌和肺炎支原体)仅占4%。[详细]

埃博拉

直至最近,人们才认识到存在病毒持续感染的庇护所、性传播及恢复后复发的可能性。临床活动性感染消失98天后,在眼房水以及精液、乳汁和阴道分泌物等其他可能持续存在部位检出活性病毒尤为引人关注。[详细]

新抗生素

1983-1987年间共有16种新抗生素获批,2008-2012年间则仅为1种。然而,2013-2015年间有6种新抗生素获批――3种抗葡萄球菌药物、2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治疗药物(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和ceftolozane/他唑巴坦),以及一种艰难梭菌治疗药物(非达霉素)。需要承认的是,实际上,仅有...[详细]

抗生素管理

当前感染病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为后抗生素时代的警告威胁,这种威胁由耐药性不断增加以及应对挑战的新抗生素不足所组成。美国新规定要求医疗机构将抗生素管理方案作为参加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计划服务(CMS)的条件,这将对美国几乎所有抗生素处方开具产生影响。抗生素滥用的处罚将采取CMS经济处罚的方式,其约占医疗费用...[详细]

中国专家推荐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

直接抗HCV药物(DAA)的发明与上市是感染病领域近年来最大的进展之一。欧美国家近年来陆续上市了DAA药物,并完成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试验。2015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新的丙肝治疗指南,中国在2015年也对治疗方案进行了更新。[详细]

感染病肆虐仍在全球上演

2015年,在美洲发生的基孔肯雅热病例超过170万例;在印度,已有超过27000人感染H1N1,并造成逾1500人死亡。自从SARS以来,世界又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感染病暴发的考验,埃博拉与中东呼吸窘迫综合征刚过,全球又已经面临新一轮感染病的威胁。[详细]

中国跻身P4俱乐部

2015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在武汉竣工,这是我国首个即将运行的P4实验室,该实验室建成标志着我国病毒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详细]

社区获得性肺炎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一项研究表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早期使用为期7天的泼尼松治疗,可缩短其达到临床稳定状态的时间,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对于明确诊断的感染患者,由于其存在不同程度的脓毒症表现,若在明确抗感染治疗保护下,用小剂量短程糖皮质激素有利于减轻疾病严重程度和缩短疗程。[详细]

消除结核雄关漫道

目前,全球结核病的首要任务已从控制转为消灭,所以我们需要更迅速的诊断方法以及更短的治疗周期。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先前批准的bedaquiline和delamanid是近40年来、继利福平之后第一次获准使用的抗结核药物,目前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在耐药性结核中疗效较明确,是否可以作为一线药物用于药...[详细]

埃博拉疫情

据WHO报道,迄今已有约28000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并有超过11000人死于此疾病。此次疫情暴发为世界各国及各国际组织敲响了警钟,为更好地应对此类事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详细]

抗疟还在路上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此同时,全球的抗疟研究仍在继续:青蒿素衍生物artefenomel的出现弥补了青蒿素治疗中耐药、药效渐低、来源不足的问题;第一支抗疟疫苗RTS,S/AS01将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有实验证明,在干细胞中缄默某些基因...[详细]

评论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1486号

京卫网审[2013]第0193号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