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普及灾难逃生与自救互援知识与技能提案

作者:刘中民 来源: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日期:2013-02-06
导读

           从中华医学会官网获悉,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就灾难逃生与自救互援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做了提案,内容包括我国灾难发生的状况、普及救援知识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普及救灾知识进行了概况,旨在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实施方案,提高我国应对灾难的能力。

  从中华医学会官网获悉,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就灾难逃生与自救互援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做了提案,内容包括我国灾难发生的状况、普及救援知识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普及救灾知识进行了概况,旨在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实施方案,提高我国应对灾难的能力。

  一. 普及灾难援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我国灾难发生的状况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震、洪涝、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难经常发生。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除自然灾难外,交通事故、火灾、矿难、群体中毒等人为灾难也时有发生。每次重大灾难,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历来为各国政府所重视。据统计,截止2008年9月初,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造成死亡和失踪87149人,抢救伤员300万人,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地震中遭到破坏。近10年来,我国每年自然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2000亿元以上,已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然灾难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据国家安监总局发布信息显示,2009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38万起,造成83196人死亡,平均每天死亡约220人。2010年,全国仅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就有3906164起,造成65225人死亡、25407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3亿元。世界各地因灾难死亡的人员中,亚洲占绝大多数,而中国又占了后者的大多数。可见,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有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发生。

  (二) 普及救援知识面临的问题

  1. 对紧急救援知识的认识还不足

  由于我国救援事业起步较迟,救援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上还非常有限,普通人民群众缺少很好的平台了解、认识救援知识的重要性。主观认为,救援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灾情降临在自己身上才能有价值;如果出现了灾情,完全可以依靠政府解决。

  2. 法律支撑和知识体系还不健全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救援法律法规比较成熟。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系统涵盖各类灾难以及灾难预防、预警、救灾、灾后重建管理全过程的综合性法律。同时,在紧急救援知识方面,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或组织负责整理、研发救援知识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救援知识普及工作的实际需要。

  3.普及教育培训机构还很欠缺

  2003年SARS之后,虽然有些地方相继建立了救援中心,救援知识普及培训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就全国范围来看,普及态势可谓“星星之火”,尤其是偏远山区还是“盲区”,甚至在许多大中城市尚未开设基层培训场所。

  4.舆论宣传不到位

  舆论宣传是普及知识信息的有效的工具。救援知识是人类在与自然灾难和各种安全突发事件的博奕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尤其在我国,由于灾难多发、频发,救援知识内容丰富、庞杂,如果脱离了舆论宣传引导和其他平台的传播、教育,这些宝贵的救援知识就很难转化为指导人们防险抢险的有利资源。

  5.财政保障还不够

  普及救援知识是一种公益活动。目前国家尚未将之完全纳入国民教育范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未能提供这方面的经费。社会上单纯靠一些公益组织或热心人士自发组织开展的普及培训活动,只能是短期、小范围行为,无法达到覆盖面广、知识量大、深入持久的效果。

  二.怎样普及救灾知识

  (一) 建立分级普及救灾知识培训的机构和网络

  通用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心搏呼吸骤停的现场心肺复苏等,这些知识的普及率,往往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所以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职责中,完善并建立由政府主导,公共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各级医疗单位、灾难医学分会、红十字会等具体组织实施的体系,建立若干区域性培训中心,分区域、分行业、分人群逐次普及。在高风险行业、易受损群体以及突发事件、自然灾难频发地区先行普及。

  1.建立市民急救知识培训基地 

  我国北京、上海、青岛等地依托120急救中心建立了市民急救技能培训基地,配置了大量培训器材,并设立了专项经费,年均培训数万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其他地区也应依托相关医疗机构、120急救指挥中心、武警消防部队等,建设相应的急救技能培训基地。上述相关单位在做好日常医疗救助工作的同时,要配置专职人员并设立专项经费,积极通过急救技术进城乡、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进部队等形式,逐步深入开展急救知识、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2.建立灾难医学培训网络系统

  实施现代化教学,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或培训中心,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灾难医学培训网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灾难医学教育信息网络系统,满足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需要,进行网上培训演练。

  (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若想加强群众救灾知识的普及培训,应培养一支能担任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培训和基础创伤生命支持(basic trauma life support, BTLS)培训任务的师资队伍。这样,随着灾难医学教育的陆续展开,便有了众多可以担当这一培训任务的教师。然后,再由这些经过培训的老师在各个社区及基层组织从事普及培训的工作。我们应该争取使成人居民人口中的10%接受这方面的普及培训。当然,这需要从多个层次、多个渠道共同努力,来开拓灾难医学普及教学的广阔前景。2011年起,国务院应急办已着手编写统一的灾难救援培训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培训省一级灾难救援培训师,由他们去培训市一级灾难救援培训师,再由市一级的培训师去培训社区民众。这项工作完成后,将大大推动了我国灾难医学救救知识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宣传普及防灾、抗灾、减灾的知识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要宣传普及有关如何防灾、抗灾、减灾的知识及意义。针对我国民众过分依赖政府管理灾难风险的传统观念,通过教育引导转化大众传统思想观念。使国民充分认识现代人们的生活中,灾难问题无处不在,树立预防意识,掌握防灾、抗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自身防范本领。

  救援援知识的普及离不开舆论宣传引导和媒体传播。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宣传普及救援知识,同时拓展宣传渠道,创新普及方法,通过宣传展板、散发宣传材料、组建宣讲团等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引导民众不仅要强化防灾、防险意识,更要主动学习救援知识和技能。当灾难发生时,受过专业训练,掌握救援相关知识的民众,将成为灾难救援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 进行防灾、抗灾的演练

  模拟灾难发生现场,如地震、火灾、洪水等,定期在市场、商场、车站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组织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群众互动式演练活动,常备不懈。增强其防灾抗灾能力。尤其要重视中小学生的演练和普及教育,大力开展救援知识进学校活动,把救援知识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普及青少年的救援知识。不要仅仅把防灾、抗灾演练当做一种表演,而应十分认真严肃地对待。要做到十分逼真,让全民参与进来。

  (五) 关注重点人群

  普及与灾难有关的救援知识时,应十分关注相关的重点人群。重点人群是指医学以外其他行业经常接触灾难事件并为救援服务的人员。诸如经常可以成为最初目击者的人民警察、消防人员、教师、车站码头的服务人员以及各种重大集会的志愿者。对重点人群定期开展灾难预警训练 加强灾难状态下的心理素质锻炼及基本知识培训,以提高其对灾难事件的医疗救援意识。比如每年组织大型急救演习,包括车辆调动、救护表演、急救知识测验、自救等技术,以提高应对灾难的救生能力。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灾难医学救援知识的普及培训,并且持之以恒,我们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那就是在灾难降临时将会有无数的生命获救。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